除对养老反复申诉之外,孟子将养之中心放在失去家庭的人群上:老而无妻曰鳏,老而无夫曰寡,老而无子曰独,幼而无父曰孤。
然而,圣人是即世而出世即超世的,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,或者说是内圣与外王并重的。他说:哲学,或最哲学底哲学,就一方面说,真正可以说是不切实际,不合实用。
10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十一卷,第469-470页。33在冯友兰,达及了同天境界的人即是圣人。既是人心对真际的涵括,又是人心与宇宙大全的合一。47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337页。冯友兰说:事变以来,已写三书。
冯友兰说:知天底人,才可以称为天民。用旧日的话说,在功利境界中,人的行为的目的是取。《论语》一书的最早的片段作于孔子生时,但是《论语》一书称曾参为曾子者凡17见,此种称呼显然是来自曾参的弟子。
郑玄明确指出其星因以为名焉,这是前人思想中星名太一因神名太一而得名的确证。(18)说宗教礼仪太一源于哲学太一在史传典籍中就有明确的记载,《礼记·礼运》云:是故夫礼,必本于太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,其降曰命,其官于天也。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,以像太一三星,为‘太一锋,命曰‘灵旗。但是说太一一词出现在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之后,笔者则不敢认同。
夫怒者逆德也,兵者凶器也,争者人之所乱也。今本《老子》第十九章则是经后人篡改无疑。
⑨三是《国语·越语下》记载范蠡谏勾践语:夫勇者,逆德也。执一、无为是《文子》阐述的重要的治国思想,屡见于该书之中。东汉郑玄认为太一星即北极星,或谓北辰。③那么,太一一词是否就出现在公元前400年后呢?这有待我们考察。
如果说战国中晚期古楚地有祭祀太一的传统,把它作为避兵灾而祈福的神来对待,为什么在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里,各诸侯国在征战之前都是进行卜筮,而不是告祷太一?尤其是在太一已经盛行的楚国也见不到一件告祷太一的例子。故《史记·封禅书》云:其秋,为伐南越,告祷太一。今本《老子》第十九章云: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《庄子·天下》明确说建之以常无有,主之以太一是老子的思想,而《文子·下德》也明确记载老子论及太一一词,则太一出自老子无疑。
文子是老子弟子,与孔子同时。王先慎先生认为《韩非子》执一以静的思想来源于《尸子》。
《史记·封禅书》云:天神贵者太一,太一佐曰五帝。关于《文子·下德》,李定生、徐慧君解释云:阴谋,指兵谋。
这种地位的变化说明太一神名是附会哲学概念太一而来,随着时人的需要而其地位或高或低。但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书籍如《诗经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等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将北极(或谓北辰)称为太一的例子。古有岁星纪年法,岁星即为木星。撇开郭店楚简道家著作不说,在现有的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中,除了屈原、宋玉和鶡冠子视之为神外,其余大都视为哲学太一。成玄英此疏,其义取自上引惠施之说。文子是范蠡之师,范蠡是春秋末期人,他能够引用见于《文子·下德》的文句,则《文子·下德》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没有问题的。
但是到了西汉时期,其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,就连五帝也成为其佐了。无为者,守静也,守静能为天下正。
也正因为此二项之义,太一又被视为宇宙的起源。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。
约之为缟也,或为冠,或为袜,冠即戴枝也,袜即足碾之。星名太一始见于西汉早中期文献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太微者,太一之庭也。
再佐之以孔子初听此歌后评论之语,则此歌最初出自文子是没有问题的。哲人们开始将它比附为上天之星和上天之神,人间贵者皇帝,天神贵者太一。据此可知,《文子》一书制作时间当在《庄子》书之前。帛画太一避兵图虽写有百兵莫敢我伤数字,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以太一避兵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晚期。
(11)这就是说,怒而用兵,为逆德之事。成玄英疏云:太者,广大之名,一以不二为称,言大道旷荡,无不制围,括囊万有,通而为一,故谓之太一也。
这一段文字又见于其他数处文献:一是《说苑·指武》记载屈宜臼答任楚令尹的吴起问:屈公曰:吾闻:昔善治国家者,不变故,不易常……且吾闻,兵者凶器也,争者逆德也。那么,哲学概念太一、神名太一和星名太一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?三者是同时出现的,还是其一是源,另二为流呢?本文认为,太一源于道家素朴的哲学概念,其义为时间上之最古,事物发展之最初,有形体抽象为最大者,而非源于原始巫术仪典和宗教信仰。
成玄英疏:囊括无外,谓之大也。那么是何人或何流派所改呢?从典籍来看,是庄子或其后学所改。
上引典籍,《庄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礼记》、《鶡冠子》、《楚辞》等,学界皆以之为真文献,考其时间,《礼记·礼运》的制作时间最早,在公元前390年左右。而稍后于屈原的鶡冠子作《泰鸿》云:泰一者,执大同之制,调泰鸿之气,正神明之位者也……中央者,太一之位,百神仰制焉,故调以宫。今子阴谋逆德,好用凶器,始人之所本,逆之至也……宜若闻之曰:非祸人不能成祸。从现有文献来看,太一一词有三义:哲学概念太一,神名太一,星名太一。
《庄子·天下》云:建之以常无有,主之以太一。《文子》一书出自老子弟子文子之手,其思想和言论应该出自春秋末期的老子或文子。
那么,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?它有什么内涵?后来又有何演变?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。郑玄注云:太一者,北辰之神名也……其星因以为名焉。
因此,为了慎重起见,本文认为,以太一为避兵祈福之神的思想推断始于汉文帝时期为宜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成于西汉中期,记载屈子引用古语最接近《文子·下德》。